十二生肖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包括星宿说法、岁星说法、图腾说法和民俗说法。
星宿说法:
古人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代表一种动物,后来有人将周天等分为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十二支对应了特定生肖,因此有了十二生肖之说。
岁星说法:
木星十二年会运行一周天,从木星位置能够确定年度支序。植物兴衰与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周期,食草动物和肉食杂食动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会有一定区别,从而形成了生肖动物,后来有人以此推定动物兴衰与木星年有关,便逐渐有了十二生肖的说法。
图腾说法:
在原始社会的先民经常会用某种动物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也就是图腾。这些动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兽(鼠、虎、兔、龙、蛇、猴)。后来慢慢发展,这六畜六兽便成为常说的十二生肖了。
民俗说法:
很久以前,玉帝为了给人间定下时间给人类归属,决定在人间选拔十二种动物作为属相。于是,凡间各动物们便展开了一场争夺“生肖王”的比赛。在群兽大会当天,老鼠到得最早,因此排行最大,接着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后来便有了十二年兽排行,即十二生肖。
此外,关于十二生肖的顺序,还有一种传说与玉帝选生肖有关。传说中,玉皇大帝决定选出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以代表每一年的守护神。动物们为了争取这个荣誉,纷纷准备在正月初九这天前往祝寿。最终,老鼠凭借机智抢先到达,成为了第一个生肖。其他动物依次后移,猫便被淘汰了。
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富有想象力,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人对动物崇拜、天文观察和时辰制度的理解和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生肖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