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是明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文学家。
于谦少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精通经史子集,尤其擅长诗文。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称号。在官场上,于谦曾历任过太常寺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位,但并未引起重视。然而,在永乐帝即位后,于谦开始崭露头角。永乐帝看中了他的才华,并提拔他为内阁大学士兼翰林学士。此后,于谦因善辩论而被推荐入阁直至成为宰相。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于谦在抵御北方蒙古族侵略者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多次率军北伐,并成功收复了失地。除此之外,在处理内政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成就。于谦早年曾在南京当过学徒,后来参加了抵抗外族入侵的战争,并表现出色。他被朱棣所赏识,随后迅速崭露头角,在对抗倭寇和其他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由于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朱棣封他为江西布政使,之后更升任为南直隶提督等要职。
于谦在“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他组织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剌军的进攻,保卫了京师。于谦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修筑水利工程、开发土地、整顿官吏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他也非常重视人民福祉,在担任地方官员时善待百姓并鼓励生产。
然而,由于其权柄日益壮大引起皇帝的疑虑与厌恶,最终导致于谦陷入困境。1457年,于谦遭到一场阴谋之后,被贬黜到远离京城的岛屿上,并不久后去世。明宪宗时,他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于谦的诗歌作品《石灰吟》深刻地表达了他坚贞不屈、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与心志,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他的一生以文天祥为楷模,心怀国家,忘却个人安危,从不自夸功勋,生活简朴至极,居所简陋,仅能遮风挡雨。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