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出自 《晋书·惠帝纪》,讲述的是晋惠帝司马衷的故事。晋惠帝在位期间,有一次在华林园听到蛤蟆的叫声,便好奇地询问侍从这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回答后,晋惠帝又问:“天下荒乱,百姓饿死,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何不食肉糜”的出处。
具体来说,这个典故反映了晋惠帝对百姓疾苦的无知和愚昧,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无知和缺乏全面认知。当时,晋朝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晋惠帝得知消息后,却提出了“何不食肉糜”的建议,这显然是对百姓困境的极大讽刺和无视。
这个典故被后人广泛引用,用来形容那些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或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困顿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