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或歪曲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思想倾向,其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盘否定历史
以猥琐、否定的观念看待历史,将历史看作是不断循环的悲剧,看不到历史中的进步一面。
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
忽视或贬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地位
抹杀或贬低历史中英雄人物的伟大贡献和地位。
碎片化历史
利用个别人物、个别事件、个别语言,断章取义,妄下结论,以小细节小故事定论整个历史全貌和历史规律。
任意剪裁嫁接历史
通过“穿越”脱离历史背景,以当代标准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者以“假设”为条件进行演绎和推断,甚至伪造所谓的亲历人士“口述”“独白”等。
迎合时尚,以新媒体玩新花招
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娱乐恶搞、歪曲历史事实、主观偏颇美化历史断面等手段进行传播。
“告别革命”论
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
颂扬改良
主张在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
否定黄土文明,颂扬蓝色文明
认为中华文明是走向没落的“黄土文明”,而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主张全盘西化。
以学术研究的名义翻案
在“重写历史”的名义下,作翻案文章,丑化党的领袖,戏说人民英雄,公然为反面历史人物翻案。
明确的政治诉求
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力图扭转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
实用主义态度
对历史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缺乏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史料基础薄弱,史实依据贫乏
制造和传播错误观点时,往往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据和事实支撑。
这些表现表明,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误导,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反动思潮,其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因此,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于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