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是鲁迅于1926年11月10日在《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发表的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文章叙述了鲁迅儿时父亲生重病,家里花费重金请来两位“名医”诊治,最后父亲却痛苦离去的故事。
主要内容
父亲的病情:
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家庭花费重金请来两位诊金高昂的“名医”诊治,但病情依然没有好转,最终父亲痛苦地离世。
名医的形象:
文章中的“名医”形象鲜明,他们出诊费高昂,开的药方奇特,但无一见效。例如,一位名医在诊断后,只是草草地看了一下,开了一张药方,然后收费一百元。另一位名医在父亲病情加重后,建议用“一种丹”来救治,称“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而实际上这种“丹”并无科学依据。
家庭与社会:
鲁迅通过父亲的病,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庸医的无能。这些“名医”不仅未能治好父亲的病,还利用患者家属的急切心理,骗取钱财,全然不顾病人的死活。文章中还提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封建迷信也加剧了父亲的痛苦。
作者的情感:
鲁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深深愧疚之情。他认为,这些“名医”的行为不仅是对患者生命的漠视,更是对封建迷信和黑暗社会的控诉。
经典名句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父亲的病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
总结
《父亲的病》通过鲁迅父亲生重病的经历,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庸医的无能,表达了对封建迷信和黑暗社会的控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愧疚之情。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