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的译文如下:
商君,是卫国公室庶出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周武王少弟卫康叔)本来姓姬。公孙鞅年少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在魏国相国公叔座家中任高级的家臣——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把他推荐给魏王,自己恰巧害了重病。魏惠王亲自去来向公叔座问病,说:“你的病万一有所不幸,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答道:“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交给他掌管。”魏惠王听后默默不答。魏惠王将要离去时,公叔座叫退左右,向魏王说:“大王如果不能听从任用公孙鞅,必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卫鞅说:“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说:“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说:“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说:“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
太史公说:商君,他的天性就是个残忍少恩的人,考察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凭借着虚饰浮说,不是他自身的资质。再说凭靠着国君宠臣太监的推荐,等到被任用,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昂,不听赵良的规劝,足以证明商君残忍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籍,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相类似。但最终还是在秦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故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