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守岁是中国民间一项重要的年俗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守岁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当时人们会在除夕夜通宵玩耍,称为“守岁”。到了唐宋时期,守岁的习俗更加盛行,许多文人墨客也在诗中描述了守岁的热闹场景。
守岁的主要活动包括:
吃年夜饭: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这顿饭通常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围炉而坐:
吃完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拉家常、聊未来、谈天说地,通宵不眠,称为“守岁”。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在守岁过程中,长辈会给晚辈发放压岁钱,并勉励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家里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长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灯火通明:
除夕夜,家家户户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称为“照虚耗”或“守岁火”,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燃放鞭炮:
为了驱邪避灾,人们会在守岁期间燃放鞭炮。
说古论今、打牌、下棋:
在守岁之夜,人们还会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说古论今、打牌、下棋等。
守岁习俗不仅是对旧岁的辞别与对新年的守望,还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祝福。虽然现代社会的守岁方式有所改变,许多人不守到天明,而是在零点新年钟声敲响之后上床休息,但守岁这一传统习俗依然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