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 西周时期,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成王时代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铭文记载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并营建东都成周的史实,其中“中国”部分铭文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自称都城为“中国”,这里的“国”指的是各诸侯的封地。例如,《孟子》中记载了一次齐王的谈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此“中国”即为都城之意。
汉朝时,将统治的中原地区称为“中国”,如《史记·武帝本纪》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汉朝以来,“中国”一词逐渐演变为正统朝代的标志,例如在南北朝时期和宋朝,北朝以据有中原正统而自称“中国”,南朝以传承前朝正统而自称“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名正式定为“中国”,这一名称至今仍然沿用。尽管历史上曾有其他名称如“秦”、“汉”等,但“中国”作为国家的正式名称,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确立的。
综上所述,“中国”这个名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地理概念逐渐转变为国家的正式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