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商人和政治家,还是思想家,并且曾官至秦国丞相。
早年经历:
吕不韦出生于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早年经商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政治生涯:
吕不韦在赵国邯郸结识了被作为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他“奇货可居”,于是资助子楚回国,并帮助他成为秦庄襄王。庄襄王继位后,吕不韦被拜为相国,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编纂《吕氏春秋》:
吕不韦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该书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该书成后悬于国都城门,悬赏纠误修订,有能增损一字者,赠予千金。
权力巅峰:
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政治失误与结局:
吕不韦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吕不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商人成长为秦国的权力中心,其政治手腕和商业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