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出自 《史记 晋世家》,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两位公子申生和重耳的不同命运。
申生是晋献公的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来因为骊姬的谗言,被逼自杀。重耳是申生的弟弟,在得知骊姬的阴谋后,选择逃亡国外以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他虽然受尽屈辱,但也得到了磨炼,并且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始终追随他,比如介子推甚至在重耳饿晕时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历经十九年,重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后来回国做了君主,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这个典故反映了在动荡时期,逃避祸害、保存自己是一种智慧,而坚守孝道、忠诚于国家则可能带来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