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焊接编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示教编程法
操作人员使用示教板移动机器人终端焊枪,手动跟踪焊缝,记录焊缝轨迹和焊接工艺参数。
机器人根据记录信息逐点再现焊接工艺。此方法需要操作员作为外部传感器,灵活性差,且对于结构复杂的焊接件,编程效率较低。
离线编程法
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建立机器人工作模型,进行三维图形动画模拟编程结果。
检测编程可靠性后,将生成的代码传输到机器人控制柜,控制机器人操作。
离线编程可以减少机器人的工作时间,但缺乏真实焊接环境的传感数据,可能导致焊接过程中必须实时调整偏差。
自主编程法
通过各种外部传感器使机器人能够全面感知真实的焊接环境,识别焊接工作台的信息,确定工艺参数。
实现机器人智能化的基础是自主编程技术,可以提高编程效率和焊接质量。
机器人焊接编程的具体步骤:
开机操作
打开控制柜的电源开关,选择示教模式,以便通过示教器进行编程。
编制焊接程序
根据焊缝位置和规格设置焊接路径和焊枪位姿。
进入程序编辑状态,建立新程序,编辑机器人轨迹,输入程序,设置焊枪移动到各个点位。
选择插补方式
将插补方式定为关节插补,并输入相关命令。
进行参数设置
根据焊件的不同设置焊接参数,如焊接速度、电流、电压、送丝速度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模拟焊接路径
使用仿真工具检查机器人的运动路径,确保路径和位置正确。
优化焊接路径
根据实际焊接效果调整焊接路径,确保机器人按照最佳路径进行焊接。
执行焊接
启动焊接程序,监控机器人的运行状态,确保其按照设定的路径和参数进行焊接。
调试和优化程序
在编程完成后,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焊接质量和效率。
记录和保存程序
将编写好的程序记录并保存,以便以后使用和参考。
建议:
选择合适的编程方法,根据实际需求和焊接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在编程过程中,注重细节,确保每个参数和路径设置正确无误。
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测试和优化程序,以达到最佳的焊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