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制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指导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课程编制的目标和方向,通常涉及对学校、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通过面谈、问卷调查和研究文献等方式获取信息,确保课程开发的方向与学生的需求一致。
形成阶段
在确立了目标并科学地表述它们之后,依据这些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某种系统或结构。这一阶段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制。
功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编制好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拿到实际中去实施。这里的实施实际上是实验性质的实施,其目的在于把人们头脑中的教育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加以落实。
评价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评价,其主旨在于通过实施检验一下那些包含在课程中的目标是否达到了。如果达到了目标,说明课程体系构建得比较合理且可行;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则要找出原因,作出改进,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此外,课程编制的过程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需求分析:
与学校、学生及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沟通,了解他们对课程的需求和期望。通过面谈、问卷调查和研究文献等方式获取信息,确保课程开发的方向与学生的需求一致。
确立目标和表述目标:
这是课程编制的第一步,确立和表述目标是课程编制的基础,决定了课程的整体方向和具体内容。
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在确立了目标之后,依据这些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某种系统或结构。这一阶段的结果是产生出课程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实施课程:
把编制好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拿到实际中去实施。这里的实施实际上是实验性质的实施,其目的在于把人们头脑中的教育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加以落实。
对课程进行评价:
通过实施检验课程中的目标是否达到。如果达到了目标,说明课程体系构建得比较合理且可行;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则要找出原因,作出改进,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这些阶段和步骤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课程编制的完整过程。在实践中,每个阶段都可以作为起点或突破口,对整个课程编制过程而言,四个阶段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