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准的制定程序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预阶段
确定标准编制的任务,包括编制的目的和范围。
确定标准的编制方案。
组织制定工作机构,确立工作职责。
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和时间表。
编写标准所需要的文件。
立项阶段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接收申报项目材料。
申报材料的初审,包括项目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是否重复等。
项目的评估,包括召开专家评估会或网络评审。
项目的复核、公示和计划的下达。
起草阶段
项目负责人组织标准起草工作,直至完成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
组成标准起草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和计划进度。
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
对标准中的关键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安排试验验证项目。
征求意见阶段
将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发送给相关利益相关方,包括生产企业、检验机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消费者及用户等,征求意见。
对收到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处理,并形成意见汇总处理表。
审查阶段
对标准草案送审稿组织审查,可以是会审或函审。
审查工作由技术委员会或项目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技术归口单位负责。
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协调性、范围及预期效果等。
形成标准草案报批稿和审查会议纪要或函审结论。
批准阶段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标准草案报批稿进行最终审批。
批准后的标准草案成为正式的国家标准。
出版阶段
公布标准文本,组织相关部门审核实施标准。
开展标准的日常监督和责任部门定期采集发布实施标准数据。
复审阶段
定期对已实施的标准进行复审,评估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根据复审结果,决定是否需要修订或废止标准。
废止阶段
对不再适用或需要更新的标准进行废止处理。
这些步骤确保了标签标准的制定过程科学、规范、透明,并充分考虑到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需求。通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可以确保最终发布的标签标准既符合技术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