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告人需要遵循以下程序:
确定管辖法院
原告需要确定有管辖权的法院,这通常取决于案件的性质和被告的住所地等因素。例如,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准备起诉材料
原告需要准备起诉状及其副本,以及相关的证据材料。起诉状应明确原告、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等。
递交起诉材料
原告将起诉材料递交至有管辖权的法院的立案庭。如果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将原告口头陈述记入笔录。
立案审查
立案庭会对原告递交的起诉材料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如果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通知原告在7日内交纳诉讼费,并在交费后予以立案;如果不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裁定不予受理,并通知原告。
案件受理阶段
立案庭将卷宗材料移交至承办人。法院会根据提供的被告联系方式、现住址等信息进行送达,将起诉书送达给被告。被告在收到起诉书后,有权在15日内提出书面答辩。
指定答辩与举证
法院会指定答辩期和举证期,被告需要在此期间内提交答辩状和证据材料。
调解(可选)
处理民事案件时,法院通常会先进行调解,以化解矛盾,达成和解。如果双方同意调解,法院会组织调解过程,并尝试达成调解协议。
开庭审理
法院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开庭审理,审理期限根据案件复杂程度有所不同,简易程序一般在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一般在六个月内审结。
作出判决
法庭辩论结束后,法院将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判决宣告时公开进行,但是否当庭宣判则视法庭审理情况及结果而定。当庭宣判的,判决书须在五日内送达当事人及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执行判决
判决生效后,如果败诉方不自愿履行判决,胜诉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建议:
原告在提起诉讼前,应仔细研究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管辖法院,并充分准备相关证据材料,以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和成功。
如果对法律程序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