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决策,也称为常规性决策或定型化决策,是指对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性的管理问题,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的决策。这类决策的特点是:
重复性:
程序性决策通常涉及的是经常发生的问题,有先例可循,因此决策过程可以重复和例行化。
目标明确:
程序性决策的目标通常是明确和具体的,决策者不需要对决策目标进行概念开发或解释,而是直接选择具体的实施方案。
因素和条件变化小:
程序性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和条件变化较小,因此可以制定出一套固定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便于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决策。
结构化:
程序性决策具有结构性强的特点,决策者可以依据现有的管理经验和先例来做出决策,不需要每次都重新研究新的情况。
可行性条件:
程序性决策主要考虑的是可行性条件,决策所需的信息可以通过计量和统计调查得到,约束条件也是明确而具体的,并且能够量化。
运用运筹学技术:
程序性决策可以运用运筹学技术来完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找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广泛应用:
程序性决策广泛应用于微观管理的各种决策中,如企业的计划管理、物资管理、生产部门的质量控制以及人事部门的考绩奖惩等。
程序性决策的优点在于其规范性和高效性,能够减少决策者的主观判断负担,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然而,它也有局限性,对于非例行或非结构化的问题,程序性决策可能难以适用,需要结合非程序化决策方法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