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分析程序是指对特定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潜在风险和预期效益。它涉及多个步骤和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初期工作
收集资料:包括业主的要求、市场、厂址、原料、能源、运输、维修、共用设施、环境、劳动力来源、资金来源、税务、设备材料价格、物价上涨率等相关资料。
现场考察:考察所有可利用的厂址、废料堆场和水源状况,与业主方技术人员初步商讨设计资料、设计原则和工艺技术方案。
数据评估:认真检查所有数据及其来源,分析项目潜在的致命缺陷和设计难点,审查并确认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工艺技术方案。
初步报告:扼要总结初期工作,列出所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分析项目潜在的致命缺陷,确定参与方案比较的工艺方案。
可选方案评价
制定设计原则:以现有资料为基础来确定设计原则,该原则必须满足技术方案和产量的要求,当进一步获得资料后,可对原则进行补充和修订。
技术方案比较:对选择的各专业工艺技术方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比较,提出最后的入选方案。
初步估算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为确定初步的工程现金流量,将对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进行初步估算,通过比较,可以判定规模经济及分段生产效果。
中期报告:确定项目的组成,对可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中期报告提交业主,在得到业主的确认后方可进行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
项目可行性分析
明确分析目的与范围:确定目的首先要清晰界定开展此次可行性分析是为了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是否符合战略规划,还是出于其他特定目标,例如评估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等,这将引导后续整个分析的方向。
界定范围:明确项目涉及的具体内容、涵盖的业务板块、所处地域范围等,比如是针对新建工厂项目的全流程可行性分析,还是仅对某一产品生产线升级改造部分进行分析,限定好范围有助于聚焦工作,提高分析效率。
组建专业分析团队:构成团队成员应涵盖多方面专业人才,包括项目所属行业的专家、财务专业人员、市场调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业人员等,根据项目特点按需召集。
明确分工:清晰划分各成员在项目中的职责,比如谁负责收集数据、谁主导撰写某一板块内容、谁进行最终的审核汇总等,确保团队协作顺畅,工作有序开展。
开展项目调研:收集基础资料(内部资料和外部资料),进行实地调研(若有必要)。
财务数据分析
分析程序: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在必要时对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值差异重大的波动或关系进行调查。
目的: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分析程序的针对性较弱,范围较大,即“不设前提,广泛而不深入”。
这些步骤和方面共同构成了项目分析程序的框架,旨在确保项目分析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