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的程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有所差异,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目标确定
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
学生分析
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特点,以便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内容选择
根据学科要求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并设计教学内容的顺序、层次和组织结构。
方法确定
根据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案例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并注意多样化方法的选择。
步骤设计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步骤,合理安排每个步骤的顺序和时间,确定每个步骤中的教学活动及分工,注意逻辑性、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
资源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册等。
评价安排
确定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设计合理的评价任务和评价工具,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达成程度,评价结果可作为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
反思和改进
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教学程序,例如:
传递—接受程序:激发学习动机 → 复习旧课 → 讲授新课 → 巩固运用 → 检查。
引导—发现程序:问题 → 假设 → 推理 → 验证 → 结论。
示范—模仿程序:定向 → 参与性练习 → 自主练习 → 迁移。
情境—陶冶程序:创设情境 → 参与各类活动 → 总结转化。
这些程序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