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完成《史记》的故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早年游历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20岁时开始游历生活,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
学术基础
公元前127年,司马迁约19岁时,随父迁至茂陵,并拜师于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与《古文尚书》,为撰写《史记》奠定学术基础。
出使西南
公元前122-116年,司马迁被封为郎中,后以监军身份随从征略西南夷,设郡置吏,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丰富了对西南地区的认知。
担任太史令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父职,成为太史令,开始修撰《史记》,并广泛阅读国家藏书,搜集历史资料。
制定《太初历》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参与制订《太初历》,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李陵之祸
公元前99年,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
忍辱负重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历时约18年,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史记》记录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三千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