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会战,又称湘北战役,是1943年11月至12月间,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常德地区展开的一场激烈会战。此次会战的主要背景是日军为了牵制中国军队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对抗日战争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
战役时间与参战力量 时间
:1943年11月至12月
参战力量 日军:约10万人,包括7个师团及伪军一部 中国军队:约21万人,包括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战役过程
第一阶段: 外围拦截战,时间为11月2日至21日,主要作战地点是常德城郊以外的各县攻防战。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常德收复驱敌战,时间为12月9日至1944年元月上旬,作战地点主要是常德以北的澧水流域和长江南岸地区。
战斗结果 中国军队:
伤亡约6万人,其中第五十七师8529名官兵几乎全部阵亡,师长余程万率残部南渡突围迎接援军。
日军:战死约1274人,负伤约2977人。
最终:中国军队成功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给予敌人重大消耗,击毙日军达1万余人,最终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
战役意义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该战役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展现了中国军队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常德会战对巩固中、美、英的联合作战和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信息
在常德会战中,日军使用了化学武器77次,毒剂种类以“窒息性”、“糜烂性”、“喷嚏性”为主,造成1300余名中国官兵伤亡。
常德会战期间,中共常德地方组织积极发动人民与守军并肩作战,修工事、运弹药、救伤员、安葬阵亡将士,与国民党军队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综上所述,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精神,也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