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一句出自《论语·泰伯篇》的名言,其含义是 如果天下政治清明、符合大道,就出来做官,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果天下政治腐败、不合大道,就隐居不出,保全自己的节操。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即个人的贫贱荣辱应当与国家的兴衰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孔子看来,为政者应当坚守道义,根据时势选择出仕或隐退,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权力和富贵。
具体来说,当国家政治清明、君主贤明时,孔子认为士人应当积极出仕,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而当国家政治黑暗、君主昏庸时,孔子则主张隐居不出,避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保全自己的清白和尊严。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忠诚、正直和节操的推崇,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同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也包含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含义。这意味着士人应当根据时势的变化,灵活运用自己的才能和知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在有机会施展才华时,应当勇往直前、积极作为;在无法发挥作用时,则应当保持低调、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更好的时机。
综上所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孔子为官处世的重要原则,它强调了个人品德与忠诚度的重要性,以及根据时势变化灵活应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