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时间:2025-03-08 12:15:43 手机游戏

语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下:

联想和想象

作用:

通过联系一个事物和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或将一个事物的类似特点联系在一起,以创造一个典型形象。想象是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基础上,通过联想、推断、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思维观念。这些手法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性格更鲜明、情节更感人,并增强艺术感染力。

铺垫

作用:

铺垫是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在高潮到来之前酝酿出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象征

作用: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手法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加含蓄,使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对比和对照

作用:

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对比,突显它们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衬托

作用:

通过乙托甲的手法,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这种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可以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抑扬

作用:

通过同时说出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这种手法可以形成前后对比的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引用

作用:

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谣、谚语、诗词、典故等),其主要起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文采和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等)。

伏笔

作用:

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照应

作用: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连贯。

开门见山

作用:

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承上启下

作用:

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卒章显志

作用: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这些表现手法在语文写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文章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有力,从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