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来计提坏账准备,而不是根据已发生的减值损失确认减值准备。这一变化是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并体现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该准则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计提方法包括:
余额百分比法
按照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百分比估计坏账损失。
计算公式: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 期末应收账款余额 × 坏账准备计提百分比。
账龄分析法
根据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
计算公式: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 ∑(期末各账龄组应收账款余额 × 各账龄组坏账准备计提百分比)。
销货百分比法
根据企业销售总额的一定百分比估计坏账损失。
计算公式: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 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 + (或-) 坏账准备账户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
逐笔法
对每一笔应收账款进行单独评估,判断其可收回性,并据此计提坏账准备。适用于金额较大、风险较高的应收账款。
比例法
根据历史坏账率,按一定比例对应收账款进行计提。适用于金额较小、数量较多的应收账款。
年龄分析法
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按照不同的账龄段设定不同的坏账准备比例,进行整体计提。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坏账风险。
具体识别法
针对已经发生的特定坏账进行单独计提的方式。适用于发现某笔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时。
历史经验法
根据企业过去的坏账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的应收账款情况进行坏账准备的计提。适用于有稳定客户群体和相对固定的坏账率的企业。
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需要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尤其是在经济波动时期,企业需及时调整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以应对潜在的信用风险。同时,企业还应在财务报表中更加详细地披露坏账准备的计提依据及其变动情况,以提高透明度,便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