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650年-692年),字令明,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是唐朝著名诗人和官员,也是初唐四杰之一。他自幼聪颖过人,11岁时被举为神童,并在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杨炯在仕途上历经坎坷,曾任崇文馆学士、詹事、司直等职,垂拱元年(685年)因亲属参与叛乱而被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他在洛阳宫中习艺馆任教。如意元年(692年)秋后,他改任盈川县令,但因吏治严酷而卒于任所,后世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的诗作以边塞诗最为著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充分展现了他的战斗精神和文学才华。他的诗歌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突破了齐梁时期的“宫体”诗风,为诗歌的发展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杨炯还反对当时流行的宫体诗风,主张诗歌应具有“骨气”和“刚健”的风格。
除了诗歌,杨炯还擅长撰写各种文体,如赋、序、表、碑、铭、志、状等,其中《王勃集序》便是他对王勃改革文风的高度评价。
总的来说,杨炯在初唐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