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具体时间为1938年6月至10月。这场战役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广大地区。
武汉会战背景
战略地位: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水之间,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同时也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军企图:日本侵略者认为攻占武汉可以控制中原,进而支配整个中国,因此企图迅速夺取武汉。
武汉会战过程
日军进攻:1938年6月11日,日军开始进攻安庆,拉开武汉会战的序幕。
中国抵抗:中国军队在长江南北两岸进行顽强抵抗,大小战斗数百次,但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
战役结果:1938年10月25日,中国军队撤出武汉,日军占领武汉。
武汉会战影响
战略转折:武汉会战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使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民族信心:武汉会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并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和人才战略争取了时间。
武汉会战特点
参战规模:参战兵力庞大,日军约35万,中国军队约100万。
战役规模: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会战。
海陆协同:中国海军配合陆军进行防御作战,表现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武汉会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中日双方继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徐州会战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会战,更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