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概述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总体设计与基本规范,涵盖了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实施建议。
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地理学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理念
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课程理念包括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要求
1.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倡导和谐学风和科学态度。
2. 采用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3. 坚持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重视评价机制,鼓励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研究。
总结
《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地理人才的需求。通过学习地理,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对地球家园的热爱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