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仪是一种 缩小的地球模型,用于表示地球表面的地理状况和地球自身的特性。它通常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和地轴组成,球面上绘有各大洲、海洋、赤道、经线、纬线等要素。
地球仪的基本要素
地轴:地球仪绕着的一根假想轴,北极星位于地轴的延长线上。
赤道: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和南极分别位于北纬90°(90°N)和南纬90°(90°S)。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与纬线垂直相交,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分别增加到180°。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指向东西方向。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地球仪的类型
经纬网格地球仪:球面上只有经纬网格及度数注记。
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表示行政区划。
地貌地球仪:球面光滑,表示自然面貌。
地形地球仪:球面起伏不平,表示地形。
示意性地球仪:仅显示大陆版块及海洋分布情况,常见于装饰性用品。
教学地球仪:用于学校及家庭地理教学。
工艺礼品地球仪:常用于家庭及办公摆挂件装饰。
大型展示地球仪:用于大型展览展示、教学观摩演示等。
地球仪的作用
教学工具:帮助理解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分析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装饰用品:作为家庭或办公室的装饰品。
地理研究:用于说明地球形状、量算距离和面积、测定经纬度、测定方位等。
地球仪的发明
世界现存最早的地球仪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于1492年发明制作,保存在纽伦堡博物馆里。
地球仪的倾斜
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约23°27′,这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黄赤夹角,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现象,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