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该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并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原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译文
伤寒病,阳脉微弱而阴脉弦紧,应当出现腹中急痛的症状。首先给予小建中汤治疗,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则改用小柴胡汤治疗。
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译文
伤寒病,脉象微弱而四肢厥冷,到了七八天,皮肤发冷,病人烦躁不安,没有片刻安宁的时候,这是脏厥,不是蛔厥。蛔厥的病人,应当出现吐蛔的症状。让病人安静下来,不久又出现烦躁,这是因为蛔虫上升到膈部,所以感到烦躁,一会儿又停止,进食后呕吐,又感到烦躁,这是因为蛔虫闻到食物的味道而出来,病人常常自吐蛔虫。蛔厥的病人,乌梅丸是主治方剂。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以上十味药,分别捣细,混合均匀,用苦酒浸泡乌梅一夜,去掉核,蒸熟后用五斗米研成泥,与药物混合均匀,放入臼中,与蜂蜜一起捣二千下,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先吃十丸,每天三次,逐渐增加到二十丸,忌食生冷、滑物、臭食等。
原文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译文
霍乱病,出现头痛、发热、身体疼痛,发热多而想喝水,用五苓散主治;寒多而不喝水,用理中丸主治。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以上四味药,捣细后,用蜜和成丸子,如鸡蛋黄大小。用沸汤数合,与丸子混合,研碎后温服,每天三次,夜间两次。如果腹中未热,可逐渐增加到三四丸,但不如汤剂有效。汤剂的制作方法:将四味药按两数切好,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渣滓,温服一升,每天三次。如果脐上筑起,是肾气上逆,去掉白术,加桂枝四两。呕吐多的,去掉白术,加生姜三两。腹泻多的,仍用白术。心下悸动的,加茯苓二两。口渴想喝水的,加白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疼痛的,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多的,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的,去掉白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过一会儿,喝热粥一杯,微微发汗,不要揭去衣被。
这些原文和译文展示了《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张仲景在中医领域的卓越贡献和《伤寒杂病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