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坡系数是用于描述人工沟槽或基坑边壁倾斜坡度的一个参数,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等于边坡底宽b与基高h之比,即m=b/h。
当土层深度较深、土质较差时,为了防止坍塌和保证安全,需要将沟槽或基坑边壁修成一定的倾斜坡度,这个过程被称为放坡。沟槽边坡坡度通常以挖沟槽或基坑的深度H与边坡底宽B之比表示,即土方边坡坡度(1:m)=H/B,其中K=B/H被称为坡度系数,也就是放坡系数。
放坡系数的求取方法可以是通过实地测量或者间接推算等不同途径。以下是传统方法中的一种:
1. 实地测量法:这种方法要求实地测量水流在坡面上的流速和坡度,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放坡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在坡面上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截面位置,并测量两个点之间的水流距离L和垂直距离H。
测量这两个点之间的时间T。
通过计算流速V = L / T和坡度S = H / L得出放坡系数(Slope Factor = V / S)。
除了实地测量法,还有其他方法用于估算放坡系数,如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例如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GIS分析,直接测量斜坡产流、土壤侵蚀率等。
在建筑中,放坡应该从垫层的上表面开始计算。管线土方工程定额对计算挖沟槽土方放坡系数有具体规定,例如:
挖土深度在1m以内,不考虑放坡;
挖土深度在1.01m~2.00m,按1:0.5放坡;
挖土深度在2.01m~4.00m,按1:0.7放坡;
挖土深度在4.01m~5.00m,按1:1放坡;
挖土深度大于5m,按土体稳定理论计算后的边坡进行放坡。
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的土质条件、挖槽深度以及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放坡系数,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