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后徙居襄阳,是京兆杜氏的后裔,远祖为汉武帝时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生平经历丰富而坎坷。他早年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人生经验。他曾游历吴越、齐赵等地,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诗歌。杜甫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受挫,直到735年才获得进士及第,但并未立即获得官职。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迫离开长安,开始了流亡生活。这段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和社会苦难的诗歌,如《春望》、《三吏》、《三别》等。他多次迁徙,先后到过洛阳、华州、秦州、成都、夔州等地。尽管身处逆境,他依然坚持创作,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
杜甫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他的诗歌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在770年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享年58岁。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