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危险性类别主要根据物质的火灾危险特性进行划分,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甲类
主要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化学品,例如煤气、汽油、氧气等。这些物质通常具有极低的闪点和爆炸下限,容易发生燃烧或爆炸,且燃烧或爆炸的威力极大。
乙类
主要生产或储存可燃性液体、气体、固体等危险化学品,例如油漆、溶剂、苯等。这些物质的闪点介于28℃至60℃之间,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虽然危险性较甲类低,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丙类
主要生产或储存腐蚀性化学品,例如硫酸、盐酸等。这些物质通常具有中等的闪点和爆炸下限,对设备和建筑物有一定的腐蚀性。
丁类
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这类生产过程中虽然涉及高温和火花,但由于主要处理的是不燃烧物质,因此火灾危险性相对较低。
戊类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这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在常温下不会燃烧,因此火灾危险性最低。
此外,根据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甲、乙、丙、丁、戊级,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甲类:闪点小于28℃的液体、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等。
乙类: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等。
丙类: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可燃固体等。
丁类:难燃烧物品。
戊类:不燃烧物品。
需要注意的是,当同一座仓库或仓库的任一防火分区内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该仓库或防火分区的火灾危险性应按其中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类别确定。
这些分类原则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不同物质和生产过程中的火灾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