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质量及农林牧业生产力下降,乃至土壤环境全面恶化的现象。土壤退化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退化三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物理退化
土层变薄
土壤沙化或砾石化
土壤板结紧实
土壤有效水下降
化学退化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
养分不平衡
可溶性盐分含量过高
土壤酸化碱化
生物退化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
群落结构改变
有害生物增加
生物过程紊乱
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不合理,特别是丘陵山区不科学的农业耕作措施。防治土壤退化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防治土壤水蚀和土壤风蚀、加强改土培肥、退耕还林还草等。此外,还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避免过度消耗土壤养分,保持土壤生态平衡。
土壤退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和生态环境健康。全球约有20亿公顷的土壤资源受到退化影响,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5%。在中国,土壤退化现象尤为严重,因水土流失、盐演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面积约4.6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0%。
因此,认识土壤退化的性质与发展规律,在不同尺度、不同水平上防治土壤退化,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议题。改良和培肥土壤,保持“地力常新”,提高土壤质量,是一项具有战略地位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