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的一个 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他既是一个充满父爱的慈父,又是一个被金钱和虚荣心所驱使的悲剧人物。以下是对高老头人物形象的详细分析:
父爱的伟大与局限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无比深厚的,他为了满足女儿的奢望,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和健康。他放弃了自己的生意,搬到伏盖公寓,当卖了所有财产,甚至想要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杀人放火”。这种父爱在某种程度上是伟大的,但也是盲目的和畸形的。他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和猥琐。
阶级矛盾的体现
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和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这种矛盾使他的父爱变得病态和畸形,具有自我抹杀性。
社会现实的反映
高老头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他生活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政和波旁王朝这三个新旧交替、急剧动荡的时期,他顺应时代潮流做起面粉生意,制造了一次有名的大饥荒,并趁机囤积居奇,抬高粮价,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他的悲剧不仅源于他个人的命运,更是时代的缩影。
个人悲剧的根源
高老头的悲剧主要源于他超阶级的畸形父爱。他把所有的希望和感情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但最终却被女儿们无情地榨干。他的女儿们只把他当作摇钱树,他一步步地退让,一点一点的牺牲自己,最终沦落到在伏盖公寓中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综上所述,高老头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他的父爱虽然伟大,但也是盲目和畸形的;他既是封建宗法观念的维护者,又是资产阶级金钱法则的牺牲品。他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也揭示了个人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