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较为可信的解释:
私塾放假模式
暑假最早被称为塾假,是古代私塾在夏天太热时给学生放的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
鬼谷子传说
另一种说法是,暑假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旷世奇人鬼谷子有关。鬼谷子擅长持身养性和纵横术,他隐居云梦山鬼谷洞教徒授艺。每当暑期,山泉就会喷涌而出,充满整个洞穴,从而无法上课,鬼谷子只好放假。于是“放暑假”也就从此开始,沿袭至今。
古代教育制度
虽然上述传说很有趣,但事实上,古代的私塾、书院以及官办的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和国子学等教育机构并没有普遍放暑假的规定。古代的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仁爱之心,常在酷暑之时下诏让工匠休假,但为时一般都很短。
现代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最早对寒暑假进行明文规定的是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在这份章程中,明确提出了寒暑假的概念,并规定了具体的放假时间和假期长度。此后,寒暑假制度逐渐在中国普及,并沿用至今。
综上所述,暑假的由来主要与古代私塾的放假模式有关,而其他传说虽然有趣,但缺乏确凿的史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