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坐落于中国北京市西北郊,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形成众星拱月的布局。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即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赐予皇四子胤禛的私人园林。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的不断扩建和修缮,圆明园成为了一座集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不仅作为清朝皇帝的夏宫,用于避暑和处理政务,其建筑、园林艺术和文化内涵也极具价值。园内建筑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秀美和北方园林的宏伟,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圆明园的主要建筑包括大水法、西洋楼、蓬岛瑶台等,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
然而,圆明园在历史上曾两度遭受重大破坏。第一次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和焚烧。第二次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圆明园再次遭到劫掠和破坏。此后,圆明园逐渐沦为废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9年,圆明园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