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历史原型
《西游记》的故事原型是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前往天竺(今印度)游学,历时19年,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带回佛经657部。玄奘的这次西行取经,行程几万里,被称为传奇式的万里长征,后来他的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但这部书主要记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并没有包含故事内容。
文学基础
在玄奘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这些作品都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基础。
社会背景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市民文学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社会背景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个人经历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他自幼聪明,但科举考试屡屡受挫,生活困顿。这些个人经历与《西游记》表达的内核非常契合,促使他通过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思想内容
《西游记》深刻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性。作品通过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反映了人民对正义和英雄人物的渴望。
综上所述,《西游记》的写作背景是多元且复杂的,既有历史原型和文学基础,又有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深刻影响。吴承恩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