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典故

时间:2025-02-12 23:20:30 单机游戏

六尺巷的典故发生在 清代康熙年间,涉及大学士张英与其邻居吴家的邻里纠纷。张英当时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相当于宰相级别的官职。他的老家桐城官邸与吴姓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一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不同意,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于是告到了县衙。因为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向张英告知此事,想让宰相给家中撑腰。张英看完家书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了其用意,于是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的这首诗,简洁而深刻,不仅表达了他在处理家事与邻里纠纷时的大度和谦让,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诗中“千里修书只为墙”描绘了家人为了建房子与邻居发生争执,并希望张英能出面解决的情景;“让他三尺又何妨”则体现了张英的宽容与豁达,他劝家人退一步,以示谦让。而“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则以历史的视角,告诫人们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不必过分计较。这种超脱的历史观,不仅让家人豁然开朗,也让后人深受启发。

六尺巷不仅是一条实际的巷道,更成为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象征。如今,六尺巷成为桐城的著名旅游景点,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