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概括,包括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形成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认识,能够用生命观念解释生命现象和规律。
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学生应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议题。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在探究中应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要求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树立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积极运用生物学知识与方法,聚焦社会议题,踊跃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回应。
建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将生物学知识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结合,培养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社区参与: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环保活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现象,具备探究生命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