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进行诉讼程序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准备起诉材料
起诉状:详细列出原告(未成年人)和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以及证据清单和证据材料。
身份证明:包括原告的身份证明文件,如身份证复印件。
如果委托律师,则需要授权委托书。
提交起诉材料
确定管辖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一般情况下由被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递交材料:将起诉状和证据材料递交给法院立案庭,有些法院提供网上立案服务。
缴纳诉讼费:法院审查材料后,会出具受理通知书,并告知原告缴纳诉讼费用。
法院审查与立案
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审查,如果符合起诉条件,会在七天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参加后面的诉讼程序。
庭审阶段
法定代理人代表未成年人陈述事实、提供证据,并与被告进行辩论。
法院会依法作出判决。
判决执行
如果判决生效后被告没有履行义务,法定代理人可以代表未成年人去申请强制执行。
特别注意事项: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时应当不公开审理,但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且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
未成年人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不同类型的未成年人进行诉讼时,程序上会有所不同。
以上是13岁未成年人进行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具体情况可能因案件性质和当地法律的具体规定而有所不同。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诉讼过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