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后,将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以下是立案后的主要程序:
侦查阶段
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开始进行侦查,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并对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
侦查机关侦查终结后,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审查起诉阶段
检察院接到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后,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将对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犯罪嫌疑人有权在侦查阶段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申诉、控告。
审判阶段
法院在收到检察院移送起诉的案件后,将进行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外,一般会公开开庭审理。
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将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查明违法事实。
判决与执行
法院在审理终结后,将依法作出判决,并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
如果需要采取强制措施,如逮捕、拘留等,公安机关将依法执行。
其他程序
如果原告或自诉人在立案前撤回起诉,法院将起诉材料退还,并由当事人签收。
法院在立案后,会计算出案件受理费并通知原告缴费,然后将案件移送有关审判庭审理,并办理移交手续。
建议:
立案后,当事人应密切关注案件进展,及时与法院或检察院沟通,了解案件审理情况。
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有助于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