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中,制衡审计程序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审计程序优化
严格控制审计程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审计成本。
优化审计组织:整合审计资源,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在计划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
审计风险评估
评估审计对象的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和关注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
审计证据收集与测试
收集审计证据:通过检查会计记录、凭证、报表、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收集审计证据。
审计测试: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测试,确认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审计
组织结构控制:检查公司是否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授权批准控制:检查是否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会计系统控制:检查是否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律依据,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并实行。
审计程序的监督与改进
计划审计程序:进行项目需求分析,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并据此制定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的时间表、人员分配、风险评估以及审计方法的确定等。
现场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业务流程和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检查,收集证据、进行测试并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违规、错误或潜在的风险。
审计报告程序:编写审计报告,详细阐述审计结果,包括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改进措施等,并提交给被审计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
后续跟踪程序:评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审计控制的长期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会计可以有效地制衡审计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准确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