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效应实验程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编写:
实验目的
确定实验的主要目标,例如研究曝光效应对被试喜好程度的影响。
实验假设
提出实验的假设,例如“被试对重复暴露的事物喜好程度会逐渐增加”。
实验对象
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学生、志愿者或其他特定群体。
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例如图片、视频、文字描述等。
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暴露条件:确定暴露的频率、时长和情境。
控制变量: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如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实验过程
前测: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进行基线测试,了解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初始喜好程度。
暴露阶段:按照设计的暴露条件,让被试反复接触实验材料。
后测:在暴露结束后,再次进行测试,评估被试对实验材料的喜好程度。
数据收集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括被试的喜好程度评分、反应时间等。
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例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以确定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假设。
实验结果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验证或推翻假设。
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结果和结论,并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实验目的
研究曝光效应对被试喜好程度的影响。
实验假设
被试对重复暴露的图片喜好程度会逐渐增加。
实验对象
100名大学生,年龄在18-25岁之间,性别均衡。
实验材料
10张不同的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一种物品。
实验设计
前测:
让被试在实验开始前对10张图片进行喜好程度评分(1-10分)。
暴露阶段:
将图片分为两组,每组5张,分别进行不同次数的暴露:
组A:每天暴露1次,连续暴露7天。
组B:每天暴露1次,连续暴露14天。
后测:
在暴露结束后,让被试再次对10张图片进行喜好程度评分。
数据收集
记录每组被试在每次暴露后的喜好程度评分。
数据分析
使用t检验比较组A和组B在前后测中的喜好程度评分差异。
实验结果
假设实验结果显示组A和组B的喜好程度评分在前后测中有显著差异,且组B的评分更高,则支持曝光效应的假设。
实验报告
撰写详细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系统地进行曝光效应实验,并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