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管理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指标下达与信息公开
确定资助名额和经费,并按比例分配至各年级。
通过学生大会、班会、公告等方式公开资助信息,包括资助条件、名额、方式、标准、申请时间与评审办法等。
资助申请
学生或家长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填写相关申请表格。
申请表格需经过村委会(社区)、乡镇(街道)民政办公室的审核、确认和签字盖章。
评审公示
学校成立评审小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家长和教师代表,成员不少于7人。
评审小组根据申请表格和家庭经济贫困程度确定资助对象。
确定资助对象后,学校需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然后在校园和学生家庭所在村(社区)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
发放程序
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资助名单报至上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汇总。
审核批复并资金到位后,学校联系受助学生的监护人,将助学金发放到其手中。
资金管理与使用
资助资金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受资助单位需按照批准的预算使用资金,严禁挪用、滥用。
受资助单位需建立详细的资金使用记录,包括收支明细、发票及相关凭证。
监督与复核
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资格评审认定工作。
对不符合资助资格的学生取消受助资格,对新的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按程序进行认定并纳入受助名单。
申请审批
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提交资助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对申请进行审批,并及时告知学生审批结果。
公示与反馈
资助名单应在校园内进行公示,接受师生和家长的监督。
公示期间,任何异议应及时处理,确保资助过程的公正透明。
以上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资助管理程序,确保资助工作的规范化、透明化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