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工伤的处理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劳动关系确认
若伤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明确的劳动关系,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劳动关系。若劳动关系不明确,需先进行劳动关系确认的劳动仲裁,可能进入后续的法院一审和二审诉讼流程。
工伤认定
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在法定期限内向有管辖权的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应在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提出申请,若超过30天,劳动者或家属可在1年内提出申请。工伤认定部门在受理后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若对认定结果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劳动能力鉴定
认定工伤后,劳动者需向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内容包括伤残等级、生活自理障碍等级、停工留薪期等。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结果的不服不影响劳动者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对鉴定结果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该结论为最终结论。
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缴纳了工伤保险,可依法向社保局申请相关工伤保险待遇。若用人单位未缴纳保险,可通过劳动仲裁或法院诉讼要求单位赔偿相关费用。
劳动仲裁
在拿到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后,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待遇。仲裁委员会在受理后60日内作出裁决,若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在15日内起诉到法院。
法院诉讼
若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的审判期限一般为6个月,二审的审判期限一般为3个月。对一审判决不服的,可在10日内向二审法院上诉。
执行程序
若用人单位仍拒绝赔偿,劳动者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通过法律途径确保工伤保险待遇的落实。
建议在整个过程中,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及时咨询专业律师,确保按照法定程序操作,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