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胎足特征
元青花瓷器的胎体厚重,上下分段制作,器外有接胎痕,器里有挽接痕或溢出的泥浆条,接底处更是如此,有的有泥绑条或用手按压的痕迹。
砂底无釉或者有粘砂,部分玉壶春瓶是釉底。
圈足外撇或平底,削胎不够规矩,底有向心旋削痕并留有乳突和大小不一的釉斑。
多数底足有火石红,但也有一部分无火石红。
小件器物圈足外有上釉时留下的指抓痕。
器形整体规整,局部欠平,留有空泡或修胎痕。
少数器胫部削胎过薄,烧制时乘受不了器物重量,造成塌陷或歪斜。
晚期元青花胎体有的较薄,胎中掺有砂粒,釉较薄。
釉面特征
青绿色釉面,釉层较厚,由于釉面含较多的铁,釉色泛青绿。
浅亮青色釉面,釉层较薄,配用进口青花,大多数的元青花瓷器是这种釉色,釉厚的釉面常有桔皮纹。
卵白色的釉面,多配用国产口青花,釉层厚薄都有。
青花颜色
元青花瓷上的青花有三种颜色:浓艳、淡雅和青灰,且大部分颜色较深,还有黑色斑点。浓艳用的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呈淡雅,而最为纯正的元青花瓷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这种颜料低锰高铁,烧制成的青花蓝中带紫,青中泛绿,苏泥勃青料含有氧化钴和氧化铁,烧制后会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仿制品一般还在国产料中加入部分氧化铁,烧制的青花呈现矿渣装斑点。
圈足和底足
元青花瓷圈足一般大而矮,器底和器内盖不施釉,但是器底和器内会有釉斑,罐瓶类的元青花瓷的胎体一般是四段三接或者是五段四接的,接口一般位于底部、腹部和颈部,接口处用泥浆粘住,会有明显的凸起。
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纹饰特征
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