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充满了阶级矛盾与信仰纷争。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为了寻求人生的真谛与解脱之道,放弃了王位与奢华的生活,出家修行。他在菩提树下苦修冥想,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的艰苦探索,最终明心见性,悟出了宇宙与人生的真理,成为觉悟者,被尊称为佛陀。佛陀所传授的教法被后人整理记录下来,形成了最初的佛学体系。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靠近尼泊尔)悟道后,开始传授教义,并吸引了众多弟子跟随,他们共同修行、弘法,形成了最初的僧团。僧团遵循一定的戒律和制度,过着集体生活,成为佛教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戒律等方面的理解和解释不同,逐渐分裂为多个部派,主要有上座部和大众部等。
大乘佛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兴起,强调普度众生,认为不仅要追求个人的解脱,还要帮助所有众生脱离苦难,实现涅槃。大乘佛教发展出了众多的经典和教义,如《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强调空性、慈悲、菩提心等理念。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入中国,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汉传佛教,后又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汉传佛教发展出了众多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天台宗等。南传佛教则主要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被称为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