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命名遵循一套国际规则,由 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台风委员会负责。这个委员会由受台风影响的14个成员国组成,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每个成员国都提供一定数量的名字,形成一个命名表,循环使用。
具体命名规则如下:
命名表 :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共140个名字,组成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开始循环重复使用。命名原则
顺序命名法:
按照字母顺序来给台风命名,每年从A到Z依次命名,跳过字母Q、U、X、Y和Z,因为这几个字母较少使用或不常见。当一年的台风超过26个时,会继续使用字母顺序,但在台风名字前添加数字和特定的字母,如台风27W。
人名命名法:使用一系列特定的名字来命名台风,例如菲律宾使用的“PAGASA命名法”和美国使用的“NHC命名法”。
文化背景:
名字的选择通常是考虑到名字的易读性、易记性和文化背景。例如,在亚洲地区,常见的台风名字包括“凤凰”、“龙王”、“椰子”等,这些名字与当地的文化和传统有关。
避免混淆:
为了避免名称混淆,命名表中的名字会年复一年地循环使用。当一个台风造成某个或多个成员国家的巨大损失,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家可以向世界气象组织提出上诉,将名称除名。
多语言命名:
全球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则遵循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则,亚洲地区的命名主要由WMO在英文、中文、菲律宾语、越南语、孟加拉语和泰国语六个官方语言中选择。
综上所述,台风的命名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并且有一套明确的国际规则来确保命名的统一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