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师(638-713),俗姓卢,是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被誉为“曹溪大师”和“大鉴禅师”。他出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卖柴养母。慧能大师的生平和思想对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年经历
慧能大师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他从小生活在贫困中,靠卖柴为生。有一天,他在市中听到有人诵《金刚经》,心有所悟,便萌生了寻师学佛的念头。咸亨初年(670年),他安顿好母亲后,北上湖北黄梅参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黄梅求法
在黄梅,慧能大师被安排在碓房舂米。弘忍大师为了考验弟子们的悟性,命各人作一偈。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大师听后,认为此偈未见本性,便请人代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见慧能大师的偈语透彻,便在夜间秘密传法给他,并付予袈裟,嘱咐他南归隐居。
隐居与出世
慧能大师得法后,为防人谋害,隐居于岭南怀集、四会一带长达十六年。仪凤元年(676年),他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风幡之论而显露才华,被印宗法师奉为师,正式出家受戒。随后,慧能大师回到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开始公开弘法。
传法与影响
慧能大师在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吸引了大量僧俗信众。他的弟子法海将他的教说记录整理成《六祖法宝坛经》,成为禅宗的重要经典。慧能大师的禅法强调自性清净、无念无相无住,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不拘泥于形式。
慧能大师的禅学思想,见于其弟子法海集记的《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此经后来曾被神会系一度改编作为传宗的典据,故其中夹杂后起之说,但大体上还可见到慧能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能超脱三界。
慧能大师的精神魅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至今仍然影响着无数追寻真理的人。他的生平事迹告诉我们,觉悟不分贫富,不分学历,心灵的觉悟只在一念之间。而他的思想,正如那首著名的偈子一样,简单而深刻,直指心灵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