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是一种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主要应用于废水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其工作原理如下:
重力沉降:
沉淀池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的速度大于水流向上流动的速度,或者向下沉淀的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使悬浮颗粒与水流分离。
沉淀区:
也称为澄清区,是沉淀池的工作区,用于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
污泥区:
用于污泥的贮存、浓缩和排出。
缓冲区:
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重新浮起。
水力停留时间:
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理论上,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
表面负荷: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
上升流速:
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沉淀池类型:
根据水流方向,沉淀池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为了提高沉淀效果和减少用地面积,常采用蜂窝斜管异向流沉淀池、加速澄清池、脉冲澄清池等。
通过以上原理和结构,沉淀池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