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身上常见的寄生虫可以分为 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大类。
体内寄生虫
蛔虫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食入虫卵或接触污染的粪便。
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部胀大、发育不良、体重减轻等。
绦虫
感染途径:猫通过舔毛把跳蚤舔进肚子,跳蚤体内的绦虫包裹在猫体内发育成绦虫,或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
症状:成猫大多无症状,有些猫咪可能因痒而蹭屁股,小猫可能出现下痢,严重时导致脱水,并在肛门附近或常躺卧的地方出现白色“芝麻粒”样物体(绦虫节片)。
弓形虫
感染途径: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或捕食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如老鼠)。
症状:抵抗力差的幼猫会出现严重下痢、粘液性血便、体重减轻、发育不良及脱水,治疗不及时可能死亡。成猫通常无症状。
钩虫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食入虫卵,母猫感染后通过乳汁感染幼猫。
症状:包括严重贫血、下痢、呕吐等。
心丝虫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症状:成猫通常无症状,幼猫可能出现咳嗽、呼吸困难、体重减轻等。
贾第虫
感染途径:寄生在猫咪的肠道,通常包裹在囊内,随粪便排出。
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消瘦、便血等。
体外寄生虫
跳蚤
感染途径: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或动物。
症状:猫身上有黑色小点点(跳蚤卵或粪便),跳蚤成虫会跳,引起皮肤瘙痒。
虱子
感染途径: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或动物。
症状:吸血严重,繁殖快,虫卵保护层能抵抗一些药物。
蜱虫
感染途径: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或动物,尤其是去草丛等环境。
症状:吸血量大,能传播大量危险疾病。
预防措施
定期驱虫:建议每个月进行一次体内驱虫,新进小猫除了常规驱虫外,还要隔离喂养。
保持环境卫生:及时处理猫咪的排泄物,避免猫咪捕食鼠类和其他中间宿主。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猫咪的身体,尤其是脖子后背等部位,以发现体外寄生虫。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猫咪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保障它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