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故事典故

时间:2025-02-13 08:45:19 主机游戏

中医故事典故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

岐黄

典故内容:岐黄是岐伯与黄帝的合称。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人文初祖”;岐伯是上古时期的名医。他们二人对医学的讨论被记录在《黄帝内经》里,成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典籍。后世为纪念黄帝与岐伯,尊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

悬壶

典故内容: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常常看到一位老翁在街上用竹竿挂着葫芦行医卖药,每每药到病除。当集市结束后,老翁就跳到葫芦里消失不见了。费长房感到奇怪,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于是前去拜访。老翁见其诚心求学,便领他同入壶中,学习医术。数年后,他学成出山,从此悬壶行医,“悬壶”就成了中医的标志。

青囊

典故内容:青囊是古代医家存放医书的布袋,喻指医书。据传,青囊的典故和华佗有关。三国时期,曹操患有头风,常常发作,痛苦不堪,召当时的名医华佗为他看病。华佗建议给曹操做开颅手术,曹操疑心华佗要谋害自己,就下令把华佗杀害。华佗临死前,将自己毕生心血著成的医书装入青囊赠给狱吏,但狱吏怕受牵连,不敢接受,华佗无奈便将医书焚毁。后人为纪念华佗,便用“青囊”来代称中医。

杏林

典故内容: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名医叫董奉,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等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橘井

典故内容:以喻良药之典。传说汉代桂阳郡有个叫苏仙公的人,刻苦修炼,终于得道成仙。在其仙去之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疫疾,舀庭中井水一升,摘檐边橘叶一枚,可疗一人。”到次年,果然大疫流行,他的母亲按照吩咐用橘叶、井水救治病人,活人无数,医名大振。后人即用“橘井流芳”来形容医术高超、治病救人的中医。

仁术

典故内容:“仁术”喻指医术。《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

折肱

典故内容: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

上池

典故内容:喻指医术高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为齐太仓令,承意从容,游于国中,至齐,齐桓公以扁鹊入太庙,有问病者,扁鹊望见桓公色有异,曰:‘君之病固无,但忧之,恐失之。’桓公为之故,释扁鹊而留之。”后世以“上池之水”喻医术高明。

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中医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也体现了